,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探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始于提问,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
f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个在学习上没有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很难说有独立思考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探究性学习。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推动求异思维的发展,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找出图中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把这些吃与被吃的关系用带箭头的线条连接起来。当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我问:从这些食物链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发出提问,如(1)在同一片草地上如果兔子多了,这片草地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2)蛇吃老鼠,如果我们大量地捕蛇,老鼠会多起来吗?如果老鼠多了,对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3)现在的害虫这么多,与我们大量捕鸟、捉青蛙有关系吗?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学生有了问题意识之后,整个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1)人类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如果将来人多起来了,对生物圈的其它生物会不会有影响呢?(2)利用吃与被吃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上以虫治虫不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吗?……这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问题的确是学生开发求异思维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问题意识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优化了生物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具体形象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正是处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他们对生物体的认识大多只有来自生活中肉眼的观察所得,对曾“亲眼所见”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较易掌握,对不曾见过的一些细微的生物结构,又因实验技能、时间等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完成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提供有新异性的客观事物,能引导学生产生惊奇情绪,进而转化为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时因教材提供的材料种类少,而且不生动,不是太陌生就是太熟悉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