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a
comc
起来,从而使“美国模式”公共住房制度获得了长期的政策效果和巨大的滚动收益。尽管如此,长期困扰美国各大城市的“内城衰败”状况和贫民窟扩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围绕公共住房建设及分配方面的各种利益纠结使得相关的利益主体和管理部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道德风险,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态、监管机制的缺失等一再引发的“市场失灵”现象甚至形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些对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公共住房制度体系无疑有着诸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具体而言,一是公共住房建设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必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市场主体、各大社会阶层的积极性和关注力,统筹运用法律手段、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尤其是不能排斥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的介入;二是公共住房分配必须始终以公平正义为标尺,其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要覆盖公共住房分配的整个流程及所有环节,尤其是对租住对象标准、入住迁出条件、租金征纳使用等严格把好关;三是美国由最初的以公共住房为核心推动相关社区建设到分散混建公共住房与商品住房的政策转变,既是扼制城市贫民窟扩大趋势的现实需要,又体现了提高社区品质、倡导社会和谐的主旨思路,避免公共住房社区沦为新的贫民窟,这其中注重公共住房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配套、相对接的政策理念尤其值得学习;四是公共住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长远规划和科学布局,更少不了强大的公共财政资源作为后盾,要尽可能地提高公共住房的设计标准、工程质量和配套服务设施层次,从而避免因设计和建设标准过低而导致的工程质量、重复建设、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五是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住房的开发者、所有者、责任者和管理者,必须在努力解决低收入和极低收入群体正当住房需求的同时,始终关切大多数群众对居住环境的合理诉求和社会和谐的不懈追求,二者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而且必须始终保持协调性;六是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政策依据,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作为机制保障,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实施规划和管理、以市场力量为核心进行开发和建设、以社会团体为辅助积极参与和介入的新型模式;六是加快建立专门的税费减免优惠机制、运营差额补助机制、住房租金补贴机制等,同时推出中国特色的公共住房税收信贷计划及税收信用计划。
【参考文献】
1(瑞典)凯梅尼从公共住房到社会市场租赁住房政策的比较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马光红,田一淋中国公共住房理论与实践研究M中国建筑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