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
作者:白雨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6期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发展。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相继落户国内,使得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规模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长。然而,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公共体育馆运营管理所存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入手进行探索,并进行管理策略革新,已成为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
公共体育场馆,顾名思义就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体育场所,其是由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进行修建的,以满足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体育活动为需要。公共体育场馆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公共体育常规的规模不断扩大,据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调查数据分析,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有54万多个标准场地,30万多个非标准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其中公共体育场馆占678。这些公共体育场馆由政府财政拨款兴建,在性质上属于事业单位建制,具有与生俱来的公共性。在对它们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难度,甚至有一部分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收益日益低下,这给当地政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因此,如何加强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一直都是我国在发展体育事业方面研究的理论热点。
一、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概述
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是一种“”共有资产,其是我国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是非经营资产,带有特有的公益性属性,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其所存在的根本意义。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都选择采用直接管理方式,然而随着公共体育场馆规模的日益扩大,管理不得法、经营不良、场地利用率低下、场地设备年久失修、改善经费不足等问题的涌现,政府开始对管理方式进行全面革新。各地政府纷纷根据当地体育场馆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目前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从经营者角度划分,可划分为政府管理模式、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模式、法人管理模式、私人管理模式;从资金来源角度进行划分,可划分为全额预算模式、差额预算模式、自收自支模式;按照运营单位所属性质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两种。
二、公共体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