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生存需求的满足,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所负责任的履行,是人类自我生存的需求。适合大熊猫栖息的环境是健康环境的标识,是人类需维护的环境,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也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其在美学,科学,生态,娱乐等方面的价值更是方兴未艾,对人类的独特贡献将是深远的。纵观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就,大熊猫保护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实例。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科学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分布区社区以及国际社会和非政府保护组织共同贡献的结果。在与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交流和互动上,大熊猫无疑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肯定地说,大熊猫保护引领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各方对大熊猫的保护是重视的,但我们仍不能认为做得已经够了,这一物种的命运仍悬于人类的未来发展决策中。其内在进化生物学特点,如不能适应人类改造的环境,食性单繁殖力低,幼子死亡率高和遗传多样性低等因素,无疑长期会影响大熊猫这一物种的自然历史进程,但外因人类活动对其栖息环境的侵害将是导致大熊猫衰亡的关键。
四十多年的大熊猫保护,其前20年是缓慢而多有挫折的,规模化的保护也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即便是规模化的进程也是徘徊于长期保护和短期经济发展需求的尴尬中,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重点完全左右着大熊猫的命运。二十多年前列出的直接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森林采伐、林地开垦、盗猎误捕、放牧采集等尚未完全消除,现在新的更大威胁已接踵而来。已建和拟建的等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穿行于现存不多的大熊猫分布区,梯级水电大坝几乎截断了大熊猫栖息山系的一级,二级甚至三级河流,已探明和开采的矿区星罗棋布于大熊猫繁衍和曾经繁衍的山沟,蜂拥而至的大规模旅游已将若干个大熊猫分布的旅游区和保护区挤出了大熊猫记录名单。而这一轮威胁对大熊猫的长期生存是致命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其威胁程度不是以前的因素可比拟,可同日而语的。
保护自然生物物种的根本在于保存其长期繁衍需求的栖息环境,大熊猫的未来也是一样的,它不但需要有食物有水,有隐蔽的地方,它更需要更多个体种群间的交流。没有了交流,熊猫不能繁衍后代,过少个体的交流,会出现近亲衰退而灭亡,无种群间的交流,使遗传多样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性迅速丢失而灭种。而目前上述基本建设发展,没有那一项不是在直接切断大熊猫繁衍生存所必需的“交流”。这种使大熊猫栖息地严重破碎化的发展驱动,结果只能是现已残存不多的大熊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