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大熊猫的保护和未来
作者:范志勇来源:《户外探险》2010年第09期
可能世界上没有哪种动物像大熊猫这样为人们所普遍知晓,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很少有人不惊叹它的可爱憨态。作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几种黑白斑驳的哺乳动物之一,其形态的特别,其习性的特殊,其进化的奥秘,从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科学家孜孜不倦研究的题目。虽然它已演化和存在了几百万年了,与它同时期生活的大部分动物如剑齿虎,巨猿、剑齿象等都已成为了化石,而熊猫的后代们却以习性和食物特化的形式生存到了今天,而且仅栖息在炎黄子孙世居的这块土地。这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的青睐。使我们有机会一睹这远古“真容”。
大熊猫,也许我们更应该称它“大猫熊”,因为它的确是熊类的近亲,而是猫类的远亲。只是上世纪中国大陆一次汉语读写顺序的“西化”改变,造成了这一“谬误”,现代中国大陆人也就认可了这一将错就错的习惯,使这一“似熊非猫”的动物有了不同于其“族谱”的名称。好在在其“家谱”中它是惟一的成员,大熊猫科中只有这一个属,这一个种,不可能混淆,就连最挑剔的动物分类学家也认可了这一“错误”,因为它是惟一的独有的,特别的。可是在台湾的书刊上仍保留着“猫熊”的称呼,你可别大惊小怪。
一说到大熊猫的“发现”史,就会提到法国传教士戴维,认为是他在1869年发现了这一让当时西方世界都难以认同其存在的“奇怪”动物,很多人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这样“构思”特别的生灵。庞大的身躯像头熊,但黑白分明,圆圆的白脑袋,又镶着两只黑眼窝和黑耳朵,黑色的前后肢被白色的背腹泾渭分明地隔开,宽扁的尾巴紧包臀部,像是无尾。更不可思议的是怎么看都是食肉动物的它,却是一个素食者,而且食性狭窄到仅以小型竹子为基本食谱。为适应用前肢抓握和食用竹干,竟会由桡侧腕骨特化为有抓握能力的“第六指”伪拇指。基本上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单胃、不反刍、肠道较短、没有盲肠,但为适应以竹为食的需要,整个消化道布满了丰富的黏液腺,分泌黏液以包裹竹子残渣,保护消化道黏膜不受磨擦损伤,以利不完全消化的竹子残渣排出体外。为从低营养物质的竹类食物获取足够能量,大熊猫每天最少要花14小时以觅食和采食,食量可达3060kg。当你看到它的初生幼子,更会让你惊愕,一只8090Kg的成年雌性熊猫,其幼子出生时只有100150g,仅是母体的1/700:全身肉色微被稀疏白色乳毛,双眼未将无听觉,不能自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