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巴金先生的《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等种类繁多的小说,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在这一阶段开辟了崭新局面。
3转折期从1937年开始到1949年,这十二年间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转折期。这一阶段的文学潮流受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影响下,使许多原本单纯追求艺术创作的作家,在作品创作方面朝向爱国主义的主题转变,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战争与救国结合起来。残酷的战争将中国划分成多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因此,使得当时中国文坛出现了国统区文学派、解放区文学派、沦陷区文学派等多个文学派别并存的状况。在国民党统治区,作家们始终为国家与民族命运而忧虑,对压抑黑暗的社会现状有着更多的思考。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残酷战争的诅咒,也有对自己的不断反省与历史性的总结。在解放区,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将原有的对情感细腻描绘的作品风格全部抛弃,转而对新社会制度,人民奋勇抗争与朴素生活进行褒奖与描绘。许多普通的士兵、农民都可以成为文章中的主角。在文学创作形式方面也随之创新,许多作家汲取了民间艺术并在此基础上修改整理,出现了以新评书小说、民歌体诗歌等为代表的新文体。反观沦陷区,许多作家开始挖掘乡土文学的创作渠道,并撰写了一批揭示这一地区群众生存艰辛的困境与奋勇抗争的
f民族精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战争时期的现代文学思潮融汇更多的是人们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将中国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在解放区,毛泽东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认为文艺形式应当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群众服务主张,也因此在解放区兴起了中共工农兵文艺思潮。随后,作家们开始深入生活,认真研究群众艺术品味,用具有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作品取代了曾经的小资产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这种转变使整个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生机盎然的局面,出现了以《狂风骤雨》《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真实反映解放区生活现状的文学作品。而这一时期的民间艺术也因为被赋予了革命内容而跳跃式地登上了现代文学舞台,并且培养出许多在后世具有影响力的作家群体。
结语总而言之,文学思潮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综合性文学现象,也应当被我们视作“综合性的范畴”。现代文学思潮在当前依然按照自己的轨道发展着,它们相互竞争,又相互汲取优势,属于某种思潮的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已经不会再独自摸爬滚打了。例如,现实主义派别的作家在运用熟悉的创作思路进行创作时,会将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