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能力的培养”,冯秀丽老师选择了“注提高段阅读教学教法”而栾轶玫老师选择了“感受性阅读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课题的突破口进行了大胆尝试。这些不仅让学生对教材进行纵深的剖析,而且还在阅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的自我理解,这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教材的知识点,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收集材料的能力。一年级的老师撰写的《在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的论文省论文大赛二等奖。另有9篇报省级论文。实验教师在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李雪老师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参加了市精英杯赛课,整堂课,教师主要采用诵读体验、想象悟情、品评赏析,落笔抒情等教学方法。还借助了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引领学生读中想象、思中感悟,悟中升情教师在学生初读古诗内心感慨万千之时,又让学生默读看插图和书下的注解,理解诗的大意。有了初步的感受,并带着这种感受放声读出来,再一次去感受诗的意境;在学生进入情境时,教师适时播放忧怨、衰婉的背景音乐,将孩子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动情的范读,学生此时闭上眼睛想象:看到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场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诗人的生活、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内心犹如涓涓细流不断流淌出来,学生这样写道:“我仿佛看到老母亲在给他缝补着棉衣,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看到了妻子领着孩子站在村边的大树下,向远处眺望着,盼着早日和丈夫团圆;在故乡时,他和朋友饮酒作诗多么惬意……。此时教师又将话锋一转,动情讲述:“然
f而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其乐融融,没有温馨话语,只有无限失意与凄凉,只有把这一切化作一首《枫桥夜泊》全体师生齐背,此时学生眼里噙满泪水,仿佛他们就是此时的诗人张继,无限忧愁,感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有效地抓住了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放手学习一篇《泊船瓜洲》将学生的情感余音延伸到其他相关诗篇中,以一篇带多篇。把这首诗的感情发展到其他借景抒情的诗中,可谓余音萦绕,深远幽长。赵美玲老师在今年10月份的县级赛课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故乡的芦苇》,以读为线索,整堂流程分为四大板块:一、以歌导入,创设情境;二、以读激情,寻找快乐;三、从读学写,抒写家乡;四、配乐欣赏,回味无穷。在第二版块,李老师只用两个问题就抓住全篇。两次读文后,老师问:“为什么让作者魂牵梦萦的是故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