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和对违法行为制止的体制且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这就造成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8条的规定没有得到事实上的实施,机动地没有实现解决人地数量矛盾的目的。
f王俊、以罗剑朝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都认为,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使农民享受不了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在子女入学、就业、医疗、住房的等方面没有保障造成了农民不愿放弃他们生活的最后保障线原籍承包的土地和房产21。
除此之外,朱静虹等认为土地流转还存在未能考虑到本村经济发展实际,土地流转身份确定具有随意性,村社间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22。刘娥苹还指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滞后问题,大多数地方没有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制度,土地流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等现象23。夏涛通过对广东省博罗县个案时在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中还指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知存在缺陷,以及流转农户的权利受到多方侵害的问题24。就算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省也呈现出资金缺乏、农业有待重新定位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土地流转的风险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现阶段土地流转可能面临损害流转双方利益、加剧农村内部阶层分化、诱发群体性事件、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风险。
四、土地流转的动因及影响因素有关土地流转动因的研究目前相对比较少而且因为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目前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结论。南伟强、敖美玲认为土地流转现象出现的制度根基在于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下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经营权三权分立。他们认为该种制度所带来的散户经营已经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发展的要求25。兰晓红通过综合研究后发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动因可以归结为部分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规模经营带来更高收入以及来自政府的推动26。此外,陈永志、黄丽萍认为指出相对价格变动是农地使用权流
f转的源泉对潜在利润追求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驱动因素。邵书慧把影响土地流转的动力归结为非农就业率、每亩农业纯收入、人均承包土地面积、政府干预、农民受教育水平等内在动力和WTO促进农地的流转、农业新技术应用需要农地流转、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农地流转、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农地流转等外在动力27。
有关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跟农户自身的特征、耕地资源的特征、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有关。如易小燕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户主年龄越大,农户转入耕地的倾向越不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