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内容”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理解算理,形成计算技能在运算教学时中,我们可采用“情境引入—列出算式—研究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流程。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35页例题进行两个积相加的三步计算当中就包含对运算顺序的教学。教材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求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把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相加,需要先分别算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的钱,这两个总价没有谁先算、谁后算的必要。所以在列出的综合算式里应先算乘法,而且两个乘法可以同步完成。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景中很自然地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可以毫不费力地诠释计算的顺序。二、追求算法的群体多样化,个体最优化,深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在一个班级中,会出现不同的算法。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才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在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家距离学校有2千米,他跑步上学的速度是每分钟108米他能在21分钟内从家里赶到学校吗?学生会发现此问题不一定要准确答案,因此在学生的活动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一部分学生用估算来解决问题,即108×21≈100×21,2100米2千米,
f因此可以赶到;另一部分学生通过竖式笔算出准确答案:108×212268(米),2268
米2千米,因此可以赶到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个性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不一样,从而引出估
算、笔算、计算器计算等方法,开发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效果显著。
面对多种算法,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并非方法越多越好,而是看谁解决的问题的策略最科学,方法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