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揭露中国固有文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2、能力目标:(1)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
14
f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
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3、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
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五、教学方法:1、问题导读法:通过设问和学生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六、课前准备:
24
f1、学生的学习准备:阅读课文和注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