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学习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前面提及的415的算法中,用数的组成来计算415,是较高水平的算法,应积极引导学生将低水平的点数方式上升到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上来。减法的计算也是如此。
f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七、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5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4~16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初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3、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数感。有用数进行交流的的愿望。4、结合教学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初步养成认真写数的习惯。教学重、难点: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初步建立数感。第二课时:比大小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第三课时:第几教学内容:序数(教科书P18的主题图及“做一做”第2题、P22练习二的7、9题。)教学目标:
f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第四课时:几和几教学内容:5以内各数的分解与组成(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