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童心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我国明代遵法反儒的杰出代表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作为基层教育的小学教师,若无童心,实则对己,亦是对工作的一种亵渎。李贽此处解释的童心,就是真心,是真诚,不虚伪,不弄虚作假,不狐假虎威,不狗仗人势。是实实在在,发出内心的,有感情,又人性的赤子之心。那么小学教师怎么体现童心呢?“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出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做教师的,既然当初选择了教师行业,那么在选择的那一刻,对教育,对教师是出于一种爱好,一种兴趣。即便当初不是本义,那么则在时间不算太短的师范教育中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丝兴趣。而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换一种心态,应该想到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灵魂工程师,有着为教育献身的“真心”。这种童心,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的存在过。“盖方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以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众而好以益多,则所知所觉而日以益广,于是焉有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可丑也,而务欲掩之而童心失。”随着年龄的“不惑”,社会阅历的丰富,不良社会风气的染指,世俗的渗透,致使我们广大教师失却了童心,说假话,做假事,造假人,无时不假,无时不虚,忘记了初衷,甚至有时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崩溃瓦解了。童心不再,真心不再,诚信不再,“真人”更是无处可寻。所以,教师首先自己要有“童心”,自己实实在在,真诚做人。说不上位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贡献,起码也对得住孩子们,不要耽误了一代人,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作为教师,不仅对自己时时处处有童心,还要对人、对受教育的学生,对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们也有童心,如何做到呢?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做到这点却非常难,特别是部分老教师。我国几千年教育体制之下产生的诸如“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思想,深深的影响了现今的学校教育。体罚,变相体罚成分,由此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曾出不穷。学生们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就是严肃的,不容易沟通的,无法理喻的。幼儿园的教师也许更好一些。如何改变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体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平
f等、和谐、互动、沟通、理解和友好相处的新局面,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出发,对学生有“童心”,用他们的眼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