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有可能这样的应激就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所以个性特征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评价,间接地影响一个人对应急的反应程度。
第二个就是个人的经历和经验。比如说自己以前经历过考试失败,然后又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以后考试成绩就上来了。他有这样的一个经历,一次考试失败不会给他造成特别强烈的影响,所以也不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
第三个,应激源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第四,如何解释应激源。就是人们看到了一种像我前面说的那三类,比如说灾难性事件、个人性应激源、背景性应激源。其中之一作用于我们,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应激源的时候,我们如何去解释这样一个紧张性的刺激或者是一个消极的事件。这个也很影响我们的应激反应的强度。
f第五,社会支持系统。是不是有好朋友,是不是有特别关爱自己的家人,如果有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人,他们对于应激源的这种认知评价,相对的就比缺乏支持的人要好一些。在应激状态之下,出现的心理反应,它们的情绪变化往往是一些消极的情绪。比如说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等。认知反应,它就具有一种灾难化的认知评价,就(是)说这回完了,这回自己要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了。现在遇到的这个情况、这种不利的情况是无可挽回的了,这样一些判断就属于认知灾难化的这样一种判断。在应激反应强烈的那种状态之下,人们倾向于对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过分强调,或者说对它的后果有夸大的倾向。当我们处在一种不利的情境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对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对一个事物做出评价会有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消极的。
第三方面就是防御反应,防御反应我们可以分成两种层次的防御反应。一种防御反应就是意识层的,比如我们考试失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异性朋友跟自己分手导致失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说这没什么这没什么,我会处理的,我会过去的,就是在公众面前。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有意识地要防御紧张因素作用于我们,而(使)我们出现失态,出现严重的消极反应,但是在潜意识层里面,有的时候我们尽管口上说这不算什么,它马上就会过去的,但实际上这事情不是马上过去的。可能我们内心体会到痛苦,在潜意识当中人的精神活动内部就有这样一种机制,潜意识当中使用一种机制,防御不良的反应,然后使自己痛苦减轻。比如说高考落榜,他可以解释说没考上大学更好,考上大学还得苦读好几年,考不上大学正好我就不上学了,我就找一个工作了,家长也没得说了,我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