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与疾病
演讲人: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心理因素与疾病》,我们大家都很关心健康。我想关于健康,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我们的概念,就是所谓健康,实际上不单纯指躯体的强壮和没有疾病,或者没有营养不良的虚弱现象,而是应该不仅仅有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健康。所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1948年成立宣言当中,为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在世界卫生组织举行的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又强调这个完整的健康的概念。同时还补充了道德健康。所谓道德健康,其实它和生理、心理、社会意义上的健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所以一个完整的健康概念,不仅仅包括生理学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道德肯定这样一些方面的完满状态。前些年我们国家和社会不够发达,在那种情况下,大家可能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注意我们身体健康上。即便我们仅仅关注身体健康,我们应该也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我们的躯体健康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医学模式是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潮影响之下,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结果导致人们发现了细菌,发现了抗菌素,有一些科学家提出来了人的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等等的学说。还有人发现了病毒,这样就促使人们去想办法研究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生物医学的技术手段去解决人们的疾病问题。这样就建立起来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地球上消灭了烈性传染病,感染性的疾病,对人的生命的威胁也大大的减小。所以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就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对于人类健康最积极的贡献。
随着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有很多学者就提倡要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曾经提出来,需要新的医学模式。他所推荐的医学模式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样的一种医学模式在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时候,就不仅仅关注人的身体器官、组织、细胞哪里发生了病变,有哪些细菌、病毒感染。而还要同时注意有哪些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这个病人。在治疗方面也同时兼顾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我们现在大家已经熟知,当前人类所患有的疾病,特别是威胁人类生存,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