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实现由小我到大我的超越,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这就是儒家以修身为本,把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道理。试论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协调几种关系天人关系:作为天人关系之要义的“天人合一”理论,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人合于天(老庄);天合于人(孟荀);天人相合(儒道合一)。老庄的“道”不是自然,却包涵自然。“道法自然”之自然,意为“本然”,包括远离之本然与万物之本然。前者为哲学本体,后者为天地万物。原理之本然提取于万物之本然,却制约着万物之本然;大自然支撑着文明,却能因来自文明的摧残而毁灭文明。“人合于天”的原则唯一切实可行者。乃是对大自然和合乎自然规律的事物的关怀和保护。“万物有灵”与“图腾禁忌”的文化人类学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食物链”理论。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同情理解。人类不是自然的努力,亦非自然地杀手,而是自然的朋友。“青春”所隐涵的生命意义。老庄天人关系理论的三大驳论。儒家道德本体意义上的“天理”对道家自然本体意义上的“天理”的矫正,创造了“天合于人”的理论。与道家主张“人化为物”从而反对一切人间伦常的理论不同,儒家强调“物从乎人”并赋予仁义道德以先天特质。再珍视自然、万物一体的理论前提下,道家的“人合于天”堪称为宇宙间的最高原则;就人类社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着眼,儒家的“天合于人”又不愧为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多极),人间伦常与宇宙原则的相互渗透,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合”的趋势。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从三代(夏、商、周)开始奠基的,特别是西周吸取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强调敬德保民,建立了宗法制度,把规范化的家族制度推广到政治、伦理领域,形成尊尊、亲亲的社会关系和礼仪制度。但在理论上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奴隶社会的人际关系进行了重新评价,对原有的道德伦理范畴加以损益,形成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到汉朝时期,随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孟学说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基本上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一的汉民族文化。儒家人际关系理论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原则、规范也因此成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在儒家礼教的基础上,又揉和了佛、道思想,建立了宋明理学,把“三纲五常”说成是永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