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粗干裂缝中,又长出一株高大的国槐,已共生三百多年,至今柏槐两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事物总是在千差万别中协调发展。当前一些人片面认为,“和谐”即是“同一”,如果稍有不同,稍有分歧,就认为是“不和谐”“和而不同”是要求“求和弃同”。,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而不是相反。天地生人之间的理想境界是通过“和”来实现的。把和谐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刘长林归纳了当前世界文化转向性变化的九大趋势,其中有三个趋势与“和”的观念有关,它们是:调和与合作趋势,维护多样性、摒弃单一性趋势以及由空间转向时间趋势。中国文化的灵魂是:“和实生物”②彭邦本对史伯的“和”的理解是:事物在保持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基础上体现更高水平的共性。以往哲学界对“和”主要持批评态度,认为其忽视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以对统一体的保持,对竞争观念和行为的抑制为特征,是一种阻碍事物发展变化的保守理论。彭本邦认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观念产生形成,实为上古华夏社会文化多元结构和文、化多样性传统生生不息的结果。③“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些成语都是立足于“和实生物”的理论观念。由于古人对“和”的作用十分重视,故而把它看成人和物的重要德性之一。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张岱年把“和”列为中国古典自然哲学中重要的概念范畴之一,对“和”的哲学概念作了比较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史伯的“和”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④宇宙中存在万事万物,即为多样性。只有多样性统一,不同事物之间取长补短,协同发展,才能生生不息,经历多种劫难而不致消亡,才能持续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共识。这一观念承认各种各样的生物和文化都具有本身的优缺点,都有存在的价值。许多事实表明,自然界中高等与低等生物协同演化(而不是“优胜劣汰”,才使生物圈得以持续发展。优胜劣汰方式仅仅是生物演)化多样性中的一种,不是主要的方式。多样性概念由生物学延伸到许多领域,如:民族多样性、国家多样性、科学多样性等。仅仅是多样性只能造成混乱。多种事物如果杂乱地加在,则会引起冲突、对立和破坏。只有当多种事物之间能互相协调和配合时,才能达到“和”的高尚境界。许多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调和音色,能协调地吹奏、配合,才能演奏成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不同个体或部分之间
f的协调,这就是“和”。因此,和谐是多种事物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