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试谈《易经》中的“试谈《易经》中的“和”
摘要:“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也是中国摘要: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和”的寓意十分丰富而深刻,并且是对“变易”“阴阳”等理、论概念结合实际应用的重要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和谐境界体现在自然和谐、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涵义。(一)和”的涵义。“《说文解字》:“和,相应也。指唱歌时相互应合,”引申而指不同事物相互配合的关系。“和”字的意义很多,在《辞海》中列出了约20条。从重要概念角度来看,主要有和缓(温和、谦和)、协调(和谐)、相应(跟着唱等)等涵义。当代白话文中,把“和”字当作连接词使用(和英文的“a
d”涵义相同)。由于使用频率很高,人们往往忽略“和”在古代的主要涵义的重要性。1、易经》对“和”的论述《易经、易经》《《易经》中对“和”有精辟的论述。《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万物存在下来,都各具有自己的特性,保持和发展太和,这是利贞的表现。这里的“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这里讲了天地之间的感应。“感”因“和”而生,圣人有所感应也就带动社会大众而趋向和平与和谐,这就是保和太和的精神。“和平”是指各种事物和谐相处的情景。当前人们常用的“和平”一词在《周易》中已出现。用“和平”来代表一种理想境界,其涵义是相当深刻的,不仅仅是一般理解的“没有战争”。《乾》用九:“群龙无首,吉”。如把群龙看作多样性,则多样性是吉利的。保持生物、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共识。这一观念承认各种各样的生物、文化都有其本身的优缺点,都有存在的价值。《系辞》说:“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不排斥诸多百家的文化创造,谋求多样性的统一,达到“太和”状态。成中英提出“易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