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名而五义”,把和易作为五义之一。他认为:和易性是易的终极价值。知易者,不能不正视易得和谐化的价值。和易性可说是易的核心意义,提供了易得哲学发展的价值。故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是易之内在的和谐化的力量所致。和能生物,有而致和,就是易的本质上的和易义。①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的最重要的理论概念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学者对“和”的涵义历来是重视的。一般引用最早的资料是公元前7世纪西周末周太史史伯的论述。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公元前551年475年,早于孔子200年)在分析周幽王政治取向与失败原因时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自卫,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素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记亿事,材兆物,……,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
f讲。”史伯认为:不同事物相互聚合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仅有相同的事物,则事物难以继续生长发展。史伯在这里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论断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和”是多种事物的统一,而“同”则是取消不同事物的差异。在《周语国语》中伶州鸠提出“政象乐,乐从和”的观点,把“和”作为政治好坏的标准。古人一般认为:“和”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据。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五味、五音等。常识告诉我们:糖吃多了,就要变苦味;人体排斥过于多的东西;都包括了“和”的意义在内。古人历来主张:“和”可以产生比原物更丰富、更优良、更富于生命力的新东西,而“以同裨同”则会使事物退化。《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物和则嘉成”。张载说:“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正蒙诚明》。世界上许多生气勃勃、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事物大多是通过多样性的和谐而产生的。“相反相成”也包含了这一层意义。在“和实生物”思想指导下,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始终把“和谐”作为十分重要的尺度。在自然界中,多种植物共生一处,以不同的物种组成“群落”,相互协调而共生共荣,显得生机勃勃。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可见到和实生物的现象。如北京中山公园就有一棵千年古柏,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