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知识传授为“知性”教育,对人的培养培育则为“德性”教育。“知性”教育,其目的是让被教育者掌握知识,完成被教育者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而“德性”教育,其目的在让被教育者生命中所固有的光明的(美好的)德性彰显出来。这就是《大学》之所谓“明明德”“明德”指的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光明的德性,即神圣的善的本性(蒋庆先生语)。人的“明德”显现,其品格才能得以提升,其人格才能逐步趋于完善。只有人格完善了,其生命才能呈现出理想的状态。因此“德性”教育又可称为人格教育、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的用意所在。这更是大学精神与教育目的的一致性的体现。问题一:有同学会问:我们受教育只要成绩合格,技能过关就行了,上什么思修课啊?没什么实际意义?(与动物的区别)在我们的身
f边有关大学生道德的反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考试作弊高考作弊(特别是英语四六级考试)诚信问题;【案例】“草莓族”现象草莓族80后的人有这个草莓族的头衔,实在没有什么恭维之意,草莓这种水果,外面光鲜夺目,却质地棉软,稍一施压就整个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但是它的表层也疙疙瘩瘩挺有个性,和他们相处拿捏要十分小心。他们重视享乐却受不了挫折抗压性差合群性不足主动性和积极性均较上一代差。特征:1抗压性低(承受催逼、压力的能力低)2受挫性低(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低)3稳定度低4学历高但操作能力差5重视外表、物质与享乐6个人权益优先于群体权益心理承受能力,抗打击能力需加强;马加爵事件(简单介绍)这是很典型的例子;上课时手机乱响或是用手机上网扰乱课堂秩序等等,那么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德育建设是不可忽视,而且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的。问题二: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你交钱来上大学,你就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了吗?你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相比,差异在哪与非大学生的差异大学生的使命感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大学精神的问题上。我们接受大学教育目的就是在大学这个环境中学会如何做人与做事的。因为大学是个比较高的学习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更为直观更为系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三到四年的学习过程,我们很快地能把自己打造成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并且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的大学生能在几年后迅速发展成社会的中坚力量,甚至是精英群体,同时也更加容易地获得社会的认同与尊重。我们你们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