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教学内容:1大学生活的特点及生涯规划;2大学生能力概述及发展目标;3大学期间生涯规划的制定;4学会时间管理。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
第一节认识大学生的特点
课堂导入:(一)跨进大学校门,有七大问题必须面对和思考:一是适应问题。如何迅速地转变。二是做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寻找自己的立身之本,提升人生的境界,把做人的学问放在首位,真正做一个大写的人。三是人生规划问题。要从进校开始,就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未来之路,有目的的充实自己。四是学会学习的问题。如何发现和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五是发展的问题。即如何去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六是把握时间问题。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也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七是情感问题。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个性心理的优化发展,以及个人的交友恋爱问题。提问:什么是大学一、什么是大学?1《大学》中的“大学”孔子《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解释:道:泛指万事万物的道理。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能量和环境,她诞生并长养宇宙自然万物与人类,是可以通过修德去体悟、认识并进入的一种先天无为状态。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指学习实践明白掌握修养德道的理论和方法。第二个“明”字,是指明白德道的关键属性和应当达到的状态。“明德”指的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光明的德性,即神圣的善的本性。亲民:指的是“爱民”,以民为亲,视民如亲人,孔子曰:“仁者爱人”,对民亲爱,对同类亲爱。止于至善:无论是自立的“内明”,还是利人的“外用”,都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才算是人伦之道的完成。至善,即大公无私、仁爱众生,唯德是行的十种品行就是至善。至善,也就是老子《德道经》所阐释的上善(品行)“至善”就是善德的极处,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欲念。与邪思妄识,心灵达到纯净的上善之境。善有十种,要求修者一心一意去实践并且做到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十善心都是上善的基本元素,是
f礼德的基本成分。)总结:简言之,大学之道,乃做大学问。做大学问之本在做人,人不能人,不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