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课件、录像、录音、图片等信息资料,物化校本课程研究成果,形成学校系统规范的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可供借鉴和运用的资料系列,并产生经验性思考的理论文章、评价体系和经验总结系列文章。三、课程内容:
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
2
f和文件所提出的要求,根据素质教育关于人才培养以及国家课程目标所提要求,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按低、中、高年级及各学科教学的内容,分别列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以下具体内容:
(一)低年段(一二年级):1、按时作息2、见到老师行礼问好3、上课认真听讲4、积极举手发言5、遵守课堂纪律6、作业按时完成7、课间玩正当游戏8、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9、轻声慢步过走廊10、不乱丢果皮纸屑11、养成用眼“三个一”习惯12、养成爱卫生“六勤”习惯
(二)、中年段(三四年级):1、认真有礼貌地听人讲话;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3、课堂内主动学习、自觉钻研;4、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
3
f5、自觉预习功课;6、认真完成作业;7、主动进行课外阅读;8、学会谦让;9、爱护桌椅;10、积极锻炼身体;11、不打人,不骂人;12、自己的事自己做
(三)、高年段(五六年级)1、严于责已,宽于待人2、团结同学,珍惜友谊3、珍惜时间4、刻苦学习5、学会思考,大胆质疑6、自觉预习、及时复习功课7、学会和小组同学共同探究8、今日事今日毕9、做班集体的小主人10、孝敬父母11、遵守社会公德12、发挥特长,成功自我
(四)、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内容。
4
f四、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原则:1、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原则:课程实施应遵循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惟
特点,注重内容的形象具体,形式的富于变化,表述语言的通俗生动、避免空洞说教。
2、以事明理的原则:课程实施过程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精选具体生动的事例、图片、学生生活中的故事等,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让学生明白道理。
3、行为训练原则:良好习惯是一种科学、规范、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要使学生具备良好习惯,就必须反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
4、行为规范提示原则:每一种良好习惯都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习惯的培养要求,为学生提示行为的规范以指导学生按规范去进行行为实践活动。
5、综合训练原则:除利用班会、队会、开设专门的习惯养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