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地处理这种相反意义的量,将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表示为带有正号“”的数,而将另一种相反意义的量表示为带有负号“”的数。比如上面的发45本作业本表示为45,交45本作业表示为45等等”。举出实例,自然地引入概念,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正负数的概念”。三、悬念激趣法
f疑能引思,思则生趣,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是诱发学生对数学求知欲有效的办法。如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的新课引入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故意把圆心搞“丢”了,发动学生用三角板把圆心找出来但怎么找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把三角板的顶点放在圆上,两直角边与圆的交点的连线就是直径这样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教师然后启发学生用严密的推理来说明这个道理。于是,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课本问题上,学生思维活跃、探讨积极,课堂情趣浓。
四、操作导入法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特点,结合小学生喜爱动手去试一试的心理,精心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例如,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都把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
f五、看门见山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教。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节课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先解三个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10,x210x250,2y26y50,这三个方程分别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和没有实数根,由此鲜明地引出课题,直接了当地推出思考的客体:一元二次方程何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没有实数根?有什么规律?立即把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向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上,使学生实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