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工荒现象思考及对策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大批在外务工人员纷纷返乡与家人团聚。各级政府、企业抓住有利时机,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座谈会、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在外务工人员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岗位。毋庸置疑,这些措施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最终企业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工人少之又少。而大批工人进场转了一圈,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并不太多,于是春节后,他们带着对故乡与家人的依恋又纷纷“孔雀东南飞”,变成了一只只两地奔波的“候鸟”。为什么一边是企业饥不择食到处“抓人”一边是工人满世界找工作?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企业用工年年破解却年年“荒”的怪圈笔者认为,既有客观大环境的影响,又有主观因素的原因: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明显建市以来,我市发展很快,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基础建设不断加强,通过筑巢引凤,吸引了大批客商到我市投资兴业,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先天不足,我市的企业规模、区位优势和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依然缺乏吸引力。并且,企业多落户工业园区,乡镇企业规模不大,吸纳能力不强,农民工进城,务必增加生活成本。
1
f二、福利待遇偏低,劳动保障不完善2011年2月1日起,我省月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我市等三类地区从670元调整为800元,上调幅度达19.4%,在三类地区中最高,但是,与苏锡常等一类地区1140元相比,差距明显。而2011年我省企业员工预期工资平均1925元/月,比2010年增长32。从绝对数额来看,大部分农民工不愿留在本土工作,而大幅提高工资,企业又难以承受。此外,虽然有的企业已开始为员工缴纳五险,但一些小企业由于观念、财力的原因,五险一金很难全部到位。再加上节假日难以保障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人返乡就业的热情。三、企业用工结构失衡,工人就业技能缺乏用工荒不是一时一地的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节后,广东浙江等地出现大量劳动力空缺,重庆四川等地采取高薪高福利待遇等方式挽留返乡民工。从企业用工结构来看,纺织、服装、电子三大产业占了我市企业用工的半壁江山,而这些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低,用工量大,节后一起招工,势必造成用工荒。另一方面,对工人素质要求较高的一些“蓝领岗位”同样也招不到人,因为这些岗位需要工人掌握一定的熟练技能。但是有一技之长的“蓝领工人”在务工人员中的比例太低。绝大部分务工人员就业技能缺乏,就业方向不明确,盲
2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