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至今有8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时期:(一)西方教育学在我国的萌芽期
中国近代从西方传来的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德国的。德国的教育学传入中国,是通过两条路进行的,一条是直接翻译德国的教育学原著,一条是间接从日本籍教师讲学和翻译日本师学校教育学教科书所取得的德国教育学知识。德国的教育学,主要是属于赫尔巴特系统的教育学。这时的教育学尽管很不适合我国国情,但从1901年王国维翻译《教育学》至1914年子和编纂的《大教育学》的出版,在我国教育学体系的建设史上,毕竟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二)西方教育学在我国广泛传播期
自1919年5月杜威来华讲学,到1921年7月离开中国,美国教育学在我国影响渐占上风,日益超过德国教育学。继杜威来华之后,1920年罗素来华,1921年孟禄来华,对中国
f接受西方教育理论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杜威。不仅因为杜威亲自到中国来宣传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他的代表作《主义与教育》,在我国曾直接作为教育学或哲学教材,除译本外,反映杜威教育思想的我国学者编著的教育学著作占支配地位。
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我国一些教育学者也开始了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初创阶段。1929年贤江编写了《新教育大纲》,1930年2月由上强书局出版。这是一本唯物论教育学的导论,导向深入、更完备的教育理论的启蒙读物。193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钱亦石编写的《现代教育原理》一书,这是力图用唯物论来说明教育原理的教育学著作。在教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于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研究室。这对以后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教育学的编写开了一个好头。当时中央研究院教育研究室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创建新教育理论。到中华人民国的成立,我们就开始了全国围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教育理论的创建工作,从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到学习前联的教育经验;都是向这一目标前进。(三)凯洛夫《教育学》模式
1949年中华人民国的成立,开始了教育的研究新时代,以凯洛夫教育学传进中国为其标志。前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一书,1948年译成中文出版。这一时期我国自编的教育学讲义的体系结构全照抄联,没有自己的特色。凯洛夫的《教育学》对中国教育理论界的影响。
进入80年代,介绍外国的教育学说还是以介绍前联的教育理论为主,如对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和他的《教学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和研究;之后,教育学界就开始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