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2016年:十大教育“热词”1教育发展新常态教育发展阶段新常态,是指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的原点和终点,关注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并尽快完成从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向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转型。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型,从手工教育向现代智能教育转型,进一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挑战。新常态”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别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从经济角度讲就是指经济运行和发展要遵循它的内在规律。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教育综合改革一系列部署的逐步落实,教育进入“新常态”,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新常态下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强迫、灌输、高压的育人模式,改变传统教育的评价方式和以分数为教育GDP目标的考核方式。把培养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终极目标,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再有超大规模学校,不应再有高考集中营,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学校要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2、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指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并逐步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使我国的教育能更贴近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社会经济角度上来讲,是指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核心是公平、立德和改革,解决均衡与公平问题、质量和效率问题、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问题、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问题。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既能满足学
f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