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训练,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三)、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
f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本人在长期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以鼓励为主。即鼓励学生通过思索,善于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问难。有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个学生竟这样向我提问:老师,如果你是诸葛亮,你敢答应周瑜在三天之内借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吗?他刚说完,课堂一阵哄笑,我也忍俊不禁,再看看提问的学生,此时满脸通红,不知所措。我马上回过神来,鼓励他:“你提得好,肯动脑筋,有勇气,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吧!”接着,我又说:“老师即使有诸葛亮的智谋、学问,也不一定有诸葛亮的胆略,因此老师是不敢立下军令状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有智谋与胆略的人。”听了我的话,学生们从中汲取了勇气,都纷纷举手发问:“为什么诸葛亮要等到第三天四更时才出发?”“为什么诸葛亮借到箭后,还要说谢谢曹丞相的箭?”……在质疑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还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质疑”为“我要质疑”。
四、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五、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前进的内驱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营造和谐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一定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如:“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在课堂教学时,我努力做到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