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是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当前,在新形势下,在保障学生生理健康的同时,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尽快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滞后了许多。
1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且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依赖、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2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21家庭因素现在大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此外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22学校因素现在部分学校教育弊端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正是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