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合作意识,进而提高其统
f计能力,因此教师可做以下教学设计。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分管后勤的老师要给各年级学生准备不同的节日礼物,需要知道我们学校各年级人数情况。2.制定方案。如果请你去调查,你准备怎么收集数据?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研究,交流方案(方案1:做操的时候一个班一个班的数。方案2:调查学生、老师。方案3:直接调查教导主任)。3.分组实施。根据情况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限定用两天的时间收集数据4.汇报交流。第三天上课的时候交流各组的情况。经过同学们统计,数在操场上做操时的同学人数,得到了一组大概的数据。他们还交流了他们数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做操的时候,都在运动,不容易数清楚,还有可能有请假的情况;有时候分不清这个班是哪个年级的;最后解释可能我们这个数据有误差。调查同学、老师小组也得到了数据,也说了他们在收集数据时遇到的问题:一年级的同学,不知道自己班上有多少人,有时候问同一个班,却得到几个不同的数据,还有下课时间有限,一次课间只能调查2、3个班。调查教导主任的小组没收集到数据。他们的理由是:第一天问了很多人才弄清楚管学籍的老师是谁。在哪个办公室。第二天,上午他正巧开会去了,下午终于找到了,他问我们要这个数据干什么?解释一阵后,他说要在电脑里面找一找,让今天去问他。今天还没来得及,所以没找到数据。5.教师总结、点评。解析:很显然,如果光看统计结果的话,这个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甚至有些结果也是错误的。但是,我们需要的、学生需要的是这个统计结果吗?李希贵在他的学校管理沉思录中讲到:“我们所有活动的背后都是教育,而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的收获是大大的,他收获的是整个统计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知道了做一件事情,要先制定方案;他收获了收集数据过程的艰辛,有些事情需要合作,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的收获显然是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怎么讲,怎么教也学不会的。案例7: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引用2011版课标标准附2例19说明学校一般每年都要测量学生的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贯穿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可以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在第一学段,主要让学生感悟可以从数据中得到一些信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