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像化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地理图像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与地理课本的文字相比,图像具有突出的表现性,它把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有选择的编制了大量的适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图像,是训练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地理图像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在导入新课时,积极利用图像,巧妙设疑,以“疑”激“欲”,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乐学”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解疑”的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讲东南亚时,首先展示有关东南亚迷人的热带风情景观图,并设问:“你知道这个迷人的地方在哪里吗?那里的风土人情怎样?你想走进他、了解他吗?”这样学生就会随着老师的疑问而疑,产生急于“解疑”的心理,从而为学生“乐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环境。
二、帮助学生掌握读图基本技巧,巧设疑问,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先从图名、图例入手,确定图像所表现的区域、位置、范围、主题等。再对图像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按从主到次、从易到难的顺序在不同层面寻找相关的地理事物,并阅读文字解说,抽取有效信息。最后综合分析索取信息,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几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来龙去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提问。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中读“五带图”时,先让学生分组依次完成有关地球五个温度带的基本知识:五个温度带的名称、划分的依据、各带的界限、太阳的照射情况等等;然后提升难度,补充提问:(1)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没有太阳直射?为什么?(2)太阳每年直射南北回归线、20度纬线、赤道、30度纬线分别是多少次?(3)如果地球不是球体,而是方体,有无五带变化?有无季节变化?(4)到南极考察应几月份去?为什么?(5)北纬70度、80度、90度的地区极昼长短如何?(6)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与获得热量有何规律?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随着老师的逐步引导,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想象力、思维力逐步提高。
三、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