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设计原稿
(一)、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原电池的两极反应;
(2)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能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辨别一个装置是否构成原电池,并能探索性地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去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3)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等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项实验能力、综合能力。
2、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原电池的概念,电极反应与名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2)难点:原电池的两极反应,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教学用具:①多媒体演示平台PowerPoi
tXP,实物投影仪;②演示实验仪器一套:(100mL烧杯一个,带导线的Cu片和Z
片各一,灵敏电流计一个),稀H2SO4(1∶5)50mL;③学生实验用具若干套(每2人一组):每套含50mL烧杯3个,灵敏电流计一个,带导线的Cu片、Z
片各3片,Fe片2片,带导线的石墨棒一根,稀硫酸(1∶5)50mL,无水酒精20mL。
(四)、教学过程1、知识准备复习有关电解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质疑激趣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电池,从电池的工作原理入手质疑激趣。
3、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原电池的实验(演示实验414),然后由学生进行探究性
实验1实验5实验1:将Cu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实验2:将Z
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f实验3:将Cu片、Z
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两者不接触,观察现象
实验4:将Cu片、Z
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两者用导线连接,观察现象。
实验5:将Cu片、Z
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两者用导线连接,中间连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4、理论探究
从实验1实验5,学生可以从对比渐进的实验过程中得出一些原电池的感性认识,教师再从实验4和实验5的Cu片上气泡的生成引导学生分析电子的运动方向,得出原电池的概念,从电子的流向和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得出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原电池的正负极与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并用PowerPoi
t设置动画(或用Flash)动态描述在原电池中电子的运动及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运动方向。5、理论探究
引导学生从实验探究中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条件一:有活动性不同的电极材料;条件二:形成闭合回路;条件三:有电解质溶液。条件四: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并让学生检验可构成原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