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大的优势,而A国在技术和资本方面具有优势,那么,B国通过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来换取A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A得到了本国生活所需的物品,同时也得到了工业原材料;B得到了提升经济发展的资金与技术,增强本国工业发展的张力。可见,双方都在贸易中变得更好。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经济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把地域分工和贸易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创立了资源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在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和廉价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了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以获得比较利益因此,各地能生产出价格相对低的商品,则具有相对优势。看来,因为存在比较优势,我们应该对我们的优势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可是,这究竟真的是百利而无一害吗?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上面所述的例子中的贸易格局逐渐被打破。尤其对于发展中国
f家来说,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在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甚至有可能使人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陷入或者陶醉于自己自然资源、成本或既有能力的比较优势而不能自拔。事实上,以劳动力成本或天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通常都是进入门槛不高的产业,因而会吸引更多的进入者。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地区、国家被这类产业所吸引时,人们很快就会发现,除了优势不断消失之外,还因为过多资产的投入而被套牢,其竞争优势也会日渐削弱乃至消失。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在他的《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一书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富有创见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作为其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工具。他发现:西方经济学一贯宣扬的自由贸易原理,实际上只有在双方工业化水平大致相等的条件下,才是彼此互利的可行原理,否则就会加剧两国利益的不平衡,使富国和穷国的发展分别出现上升的“扩展效应”和下降的“回荡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一直进口美国的先进工业品,就会严重影响我国该行业的发展,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减少,从而影响教育,文化,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样,如果我们只一味的出口低端的初级农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偏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就回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贸易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的问题,落入“比较优势陷阱”。这一陷阱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发展中国家
由于长期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环节使得贸易利润下降缺乏改善贸易结构的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