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
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个思考问题“现实世界中,各国是否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国是否应该专注于某几种产品的生产?”,我想,曼昆的某些经济思想和不断发展完善的经济理论可以对这两个问题有所解决。在曼昆的书中,他提出“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这个观点,我们似乎可以读出言外之意“比较优势”是个好东西,各国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中国应该专注于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某几种产品的生产。要分析其对与错,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比较优势”这个概念问题。曼昆在其书中指出:“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那么,通过理解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我们就能理解比较优势就是中国比美国更适合生产初级农产品,例如棉花,橡胶,茶叶等等;而美国比中国更适合生产微电子产品。因为两国为此所放弃的东西都少于彼此得到的东西。这是曼昆的观点。我们再来看看原始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生产成本绝对地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而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相对优势”以改进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些不足。他认为斯密的绝对优势只考虑表面的生产力优势,但比较优势是考虑相对的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物品上皆拥有绝对优势,根据亚当斯密,两国不会有贸易。然而,根据亚当斯密的看法,先进国家不会与落后国家贸易,因为逻辑上一个国家可以享有生产所有物品的绝对优势。这个含意显然与现实不符。所以,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倘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李嘉图的理论实际上说明在单一要素经济中,生产率的差异造成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决定了生产模式。这就是对现在国际贸易影响巨大的经济理论,它成为了现在经济学家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武器。从这一点似乎论证了“比较优势”真的是个好东西,各国真的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贸易来实现互惠互利,使双方利益最大化。以先进国家(A)和落后国家B的贸易为例。B国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