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血PH和血气分析:对于呼吸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0、诊断性人工气胸气腹术:可鉴别肿块在肺或胸膜上,以及病灶在膈上、膈或膈下。
11、超声显像作胸腔积液以及肺外周肿物的定位,指导穿刺抽液以及穿刺活检。
12、呼吸功能测定:通过其测定可了解呼吸疾病对肺功能损害的性质以及程度。对某些
肺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而
肺间质纤维化、胸廓畸形、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肺切除术后均表现为限制性通气损害。这
些变化常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已经存在。两种通气障碍的特点见表:
阻塞性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肺容积和通气功能的特征性变化
阻塞性
限制性
VC
减低正常
减低
RV
增加
减低
TLC
正常增加
减低
RVTLC
明显增加
正常或略增加
FEV1FVCMMFR
减低减低
正常或增加正常或减低
注:VC,肺活量;RV,残气量;TLC,,肺总量;FEV,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VC,用力
肺活量;MMFR,最大呼气中期流速。
第四节: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进展
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3
f一、抗感染:常用的抗菌药物1、青霉素类2、头孢菌素类3、其它β内酰胺类帕尼配能倍他扑隆、舒巴坦等。4、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5、氨基糖甙类6、喹诺酮类二、氧气治疗:三、湿化治疗:四、祛痰镇咳:五、解除支气管痉挛:
第二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
【定义】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病情进展可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及发病机制】1大气污染2吸烟3感染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
细菌——肺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肠杆菌。4过敏因素:平滑肌痉挛收缩和炎性损害痰液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5机体本身的因素:○1自主神经功能失调○2呼吸道防御免疫功能减低
○3营养因素○4遗传因素
【病理】早期:上皮细胞纤毛倒伏、脱失;变性、坏死;鳞状上皮化生。晚期:肺泡壁纤维组织弥漫增生,毛细血管管腔纤维化,软骨萎缩变性,由于肺组织结构的破坏,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
【临床表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咳、痰、喘、炎。特点:1多见于老年人。2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而加重。3季节性发病或加重。(一)、咳嗽——长期、反复和逐渐加重是慢支的特征性表现。晨起、夜间睡前阵咳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