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美国心房颤动管理治疗指南梁峰胡大一沈珠军方全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风险评分,抗凝治疗,心室率控制,心脏节律控制2014年3月28日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与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美国心外科学会(STS),共同发布“2014年房颤患者管理指南”,由于近年许多新的研究和新型药物的出现,需要进一步更新指南,本文简要阐述其执行概要。更多精彩关注“护理人”(huli_re
)微信一、房颤的临床特点和评价1、房颤定义心房颤动是一种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出现不协调的心房激动并导致心房收缩无效。心电图特征包括:RR间期不规则,规则有序的P波消失,代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2、房颤的临床分类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发作7天内,可自行转复窦律或干预治疗转复,房颤可能以不同的频率反复发作。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7天。长期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12个月。永久性房颤:当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放弃恢复和或维持窦性心律的进一步尝试时,使用永久性房颤这个定义。接受房颤律代表患者和医生对治疗的一种态度,而非房颤的一种病理生理固有属性。由于症状、干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和临床医生喜好的变迁,对房颤律的接受可能发生变化。非瓣膜病房颤:指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或生物人工心脏瓣膜、或二尖瓣修复术的房颤。以上房颤的临床分类以发作持续时间和一种简单的方案描述。植入式循环记录仪、起搏器、植入式除颤器可能记录异常心房节律(包括房颤)的发作频率、心率、以及持续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3、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当结构和或电生理异常使心房组织改变,从而促进异常激动的形成和或传播,导致房颤发生。这些异常是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引起,以致于房颤代表多种疾病途径和机制的最后共同表现,但尚未完全清楚。心脏外因素(高血压、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甲亢、饮酒药物)、炎症氧化应激、房性心动过速的重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遗传变异(离子通道病、心肌病)引起心房结构的异常,导致心房纤维化、扩张、缺血、浸润和肥大,促使房颤发作。房性心动过速的重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遗传变异(离子通道病、心肌病)、自主神经系统活化引起心房电异常,导致心房异质性增加、传导减慢、动作电位时程不应期缩短、自律性增加以及异常的细胞内钙转运,同样促使房颤发作。4、房颤的风险因素和相关的心脏病多种临床因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异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