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和心律学会(HRS)联合发布了《2014年心房颤动患者治疗指南》,代替2006年版指南和2011年两次更新的部分,并且反映了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房颤动(房颤)指南的部分内容。新版指南复习了2006年到2014年2月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心房颤动治疗领域(包括成人心脏病学、电生理、心胸外科和心力衰竭)临床专家的最新共识。新版指南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一、总体指导思想旨在制订满足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患者需要的治疗方案,而最终决定权须由医师和患者来掌握,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临床情况。将共享决策作为Ⅰ类建议已经是指南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二、关于非瓣膜病房颤的定义本指南中非瓣膜病房颤的定义是指在没有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没有机械瓣、生物瓣或二尖瓣修复的患者中发生的房颤。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任何未经手术或介入治疗的二尖瓣反流、全部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的病变、以及其他类型的房颤均属于非瓣膜病性房颤的范畴。这样的分类主要是基于不同的瓣膜病变所致的栓塞风险不同,而不是单纯依据瓣膜解剖或功能异常的分类。栓塞事件在风湿性二尖瓣膜病变(尤其二尖瓣狭窄)明显多于其他形式的瓣膜病(例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栓塞发生率高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值得注意,许多栓塞事件发生在二尖瓣病变较轻的患者或在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二尖瓣球囊成形术不能减少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术后仍应抗凝治疗。所有机械瓣患者都要接受长期(永久)口服抗栓治疗。生物瓣术后最初3个月内存在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尤其二尖瓣部位的生物瓣,因此生物瓣术后要抗凝3个月,之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主动脉生物瓣置换术后包括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后,无需抗凝,建议实施抗血小板治疗。按照上述分类,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生物瓣或二尖瓣修复的患者中发生的房颤,即符合瓣膜病房颤定义的患者即为栓塞的高危人群,无需再进行栓塞的危险评分。2010年ESC的房颤指南曾指出,瓣膜病房颤患者是发生栓塞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建议对这类患者实施抗凝治疗,与美国新版指南对瓣膜病性房颤的阐述完全一致。三、特别强调心房扑动随着人群中肥胖、睡眠呼吸暂停、房颤药物使用和高龄等因素的增加,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发生率也逐渐增高。同时,左心房导管消融领域的进展也加深了对非典型房扑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