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父亲变卖了所有的家田得到了3000元,在南京郊外开了一家小型的丝织厂。几年下来,工厂越做越大,总资本在一万元左右…思考:11895年,张振国的父亲遇到了怎样的社会危机呢?2联系课本知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因素有助于父亲开丝织厂呢?(评注:通过“场景一”创设的虚拟人物情境,使学生增强兴趣及探究知识的渴望,然后调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原因)场景二1911年张氏兄弟17岁,刚刚接受了革命洗礼的兄弟俩,全面接手了父亲的生意,生意非常红火,进入了“黄金时期”。总资本达十万元……但好景不长,1919年开始,洋厂、洋货再次铺天而至,生意锐减,大量的华厂倒闭,张氏企业总资本也锐减至5万元,张振国第一次感到了沮丧……
1
f思考:1张家的生意在此期间获得了大发展,你知道他们遇到了什么机遇吗,除了机遇还有什么因素促使其有了大发展?2故事中张家的“生意锐减”的原因是什么(评注:“场景二”意图让学生探究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19121919年,“短暂的春天”中“春天”和“短暂”的原因)场景三在苦苦支撑了几年后,1927年,张振国终于在南京盼来了蒋委员长,在他的带领下,张氏企业又重新恢复和发展,总资本重达10万元。1937年的一声炮响又改变了他的命运:国家碎了,兄弟死了,工厂被抢占了,张振国在极度的悲伤中,揣着仅有的5万元只身毅然去了重庆,开了一间“振国”丝织厂,由于要支持国家打战,税收很重,他的工厂一直处在亏本状态。思考:1“1927年,张老人在南京盼来了蒋委员长”是指代什么呢?此后十年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态怎样呢?21937年老人命运的改变告诉我们在抗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如何(评注:“场景三”意图让学生探究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较快和抗战时期日益萎缩的原因)场景四1945年8月,50岁的老人哭了,继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高呼:“熬出头了!有救了!”……2年后,老人提着一个简单的行李箱坐在了前往新加坡的渡轮上,深沉地望着扬子江,唠叨着:爸,弟弟,振国对不起你们,振国不亡于鬼子,而毁于老蒋啊,振国对不起你们啊……思考:1945年抗战胜利了,老人认为是熬出头了,可是为什么最后却绝望的离开了呢?(评注:“场景三”意图让学生探究出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的原因)我认为王召华教师创造的这个虚拟情境在教学设计上是成功的,“老人与梦”以的形式,串联起整节课的内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