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的设置。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科学的态度与人文的环境,创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2)环境的建设。坚持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有机融合,让整个
f校园既流淌着中华古典文化的血液,又承载着现代文明的精华,使学校成为一本打开的立体书卷,师生置身于其中,目之所及,必有所获。
(3)资料的积累。资料积累是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收集、归纳、整理的各种学习资料、信息资料、教与学成果等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2完善课程制度提供保障课程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既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指导标准等,又包括学校自身的课程制度规范化建设。针对我校实际,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大型教育教学活动制度,利用学校英语节、读书会、体现学科特点的各种竞赛、师生各类作品展览、课本剧汇演等,将全部课程文化纳入管理范畴,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再如节日文化制度,节日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形式,节日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节日文化这个平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落实,让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实践规范和组织文化氛围,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3彰显课程精神文化核心作用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本质所在,它作为课程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我校在课程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师生全员参与,涵盖所有学科,突出学科特点,
f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贯穿教育教学活动始终等原则。(1)课堂教学中显露教学生命本真。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
命教育的主渠道,在各门相关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思想,在课堂中传播生命教育观念,在教材中体现生命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强化生命教育功能。
(2)实践活动中丰盈个体生命体验。生命需要体验,只有个体的用心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是体验的人生,情感是体验的冲动,智慧是体验的发现,创造是体验的果实。所以我校在实施生命教育时特别注重自觉拓展学生的生活环境,丰富其生活阅历,加深其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体验,从而使生命教育与生活世界相互“融入”,相互促进。
(3)校本教研中完善生命教育课程。按照学生各年级段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制定生命教育专题课程内容。如从高一的探知生命、高二的关爱生命到高三的感悟生命按照生命的发展设计课程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