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海外政府关系
近年来,不少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或进行投资,但是,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受到意料之外因素的干扰,不少正常的交易和投资被迫搁浅。在遭遇了诸多失败之后,我们有必要对其中缘由加以探究,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商业活动提供参考。
病因探源
外部因素由于意识形态不同,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中国持有偏见,而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崛起,更让一些国家产生无谓担忧。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商业活动往往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干扰。意识形态。西方国家与中国早已结束了冷战,对华政策也从“遏制”逐步转向了接触与合作。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一直以来,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缺乏应有的信任。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某些西方政客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持怀疑态度。尽管中国企业的投资或收购行动,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却也同样难逃政客们挑剔的眼光。媒体偏见。受意识形态影响,西方主流媒体对于中国的
f报道一向偏于负面。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成就,并未得到正面、公正的报道。在西方国家媒体意识中,中国还是30年前的计划经济国家。因此,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就代表政府,无论企业怎么做,都是政府意志的体现。政治体制。西方政治体制具有分权和互相制约的特点,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对某个议题的影响会来自多个不同的部门、政党和利益集团。而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似乎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政治观点”。因此,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横加指责,便成了各方都乐意为之的事情。公众偏见。由于制度差异以及媒体长期的片面报道,西方民众对中国的理解通常也较为片面。以往西方国家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民众对中国怀有偏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7%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对中国还不够强硬,4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威胁,还有49%的美国人对中国有负面看法,46%的人认为中国不友好。贸易保护。近些年,西方国家的政府受到国内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逐步抬头。在此背景之下,原本简单的商业问题常常很容易被政治化。对于这些国家的政客们来说,保护国内利益可以使他们在短期内赢得支持。敏感议题。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存在诸多敏感议题,并常常因此而影响双边关系,而重要投资项目往往更容
f易受到大气候的影响。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人权问题等,已经成为双边关系中最为脆弱的神经,一旦触及,正常的商业交易或成牺牲品。政治议程。中国企业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