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其他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人类的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于
f婴儿与其抚养者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系。依恋并非人类所独有,如恒河猴对绒布妈妈的依恋、小鸭印刻等。依恋行为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性需要。性别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还必须习得性别模式,即习得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准则。家庭中父母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学校中教师和同伴还有教科书的影响是个体性别社会化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大众传播媒体和工具也有着重要作用。道德判断: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包括道德思维能力或形式结构的发展、道德观念或态度的形成与发展。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对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10、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品质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顾规定按自己的想法去执行规则。第二阶段:权威阶段67,8岁,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服从就是“坏”,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810岁,开始认识到了基于遵从的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但不把规律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堪称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认识到只要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公正感和正义感是继可逆性阶段之后发展起来的,这一阶段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公正感成为情感领域中的核心规范,而使得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利他主义因素。11、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水平1:前习俗水平着眼于自身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为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人物,如父母。阶段2: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道德判断服从于获得奖赏。水平2: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为满足社会期望阶段3:好孩子道德,判断原则来自他人的评价。阶段4:权威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盲目接受规则,绝对服从。水平3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准则阶段5: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道德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f是一种社会契约,具可变性。阶段6: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是为了避免自责而非他人的批评,既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12、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