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造成的偏差C.刻度尺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偏差D.实验方法不同造成的偏差
【解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跟测量的人有关,二是跟测量的工具有关.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减小测量的人估读时造成的误差.【答案】A【变式题】小明用一刻度尺测得物理课本的长度4次,L125.79cmL225.80cm;L325.81cm;L425.82cm,问物理课本的长度是多少【解析】本题求物理课本的长度,如果只对其测量一次,误差可能比较大,于是对同一长度进行多次测量,然后求其平均值,其结果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在运用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实验测量误差时,计算结果的数据所取的位数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是平均值所取位数必须与测量值位数相同,才符合测量值的要求,才可以作为测量结果.这是因为测量值的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计数字已经不准确,所以它后面数字就没有意义了;计算平均值时,估计数值的下一位仍要算出,然后四舍五入保留到估计数字所在单位.
可能有少数同学认为在上述四次测量中第一次测量是错误的,计算其平均值时应除去.其理由是,四次测量中,三个读数的倒数第二位数字都是8,则25.8是准确读数,而L1的倒数第二位数字是7,说明L1是个错误值,是无效的.这是没有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结果,通过对测量值的分析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这样0.79cm,O.80cm,0.81cm,O.82cm的差异仅在最小刻度值1mm的范围内,于是25.79cm的测量值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这个测量值并没有错误,如果这个测量值在25.69cm至25.89cm的范围之外,该测量值必错无疑.【答案】已知:L125.79cm,L225.80cm,L325.81cm,L425.82cm
f答:物理课本的长度值为25.81cm
类型之三:时间测量
【例4】2005年芜湖市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
mi
s
【答案】348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总结】1.长度的测量
1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为米。2测量工具:刻度尺。①使用方法。②记录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3用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和宽。4估测长度的方法。2.时间的测量1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为秒。2测量工具:停表、手表。3用停表或手表测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的时间。4估测时间的方法。3.误差1什么叫误差2误差产生的原因。3减小误差的方法。
【拓展】有些物理量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得,因此可以特殊的测量方法,例如:①积累法: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进行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
得到一个微小量的数量.②以直代曲法:把曲线等分成若干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