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市场大得足以容纳每个公司,没有必要由一家公司独占所有利益。”当然,这里所指的公司我们只能理解为日本公司,这是由其独特的民族性所决定的。
中国企业需要的合作是在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和共同发掘国内市场潜力这一高层面的合作,而不是在国内现有的有限市场上拙劣的价格同盟。今天,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就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因为我们生产的产品别人也能生产,而且做得比我们还要好。产品科技含量不足是限制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的瓶颈,而中国企业现有的研发,受到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只能是对简单技术在低水平层面的重复性研发,或者干脆从国外重复引进技术。但从中国企业的发展来看,这都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合作。
合作与竞争之间的矛盾并非中国所独有,甚至并非人类所独有。这一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当物种间的生存压力增大时,物种内部就会趋向于合作;而当物种内部的生存压力变大时,物种内部的竞争就会加剧。例如狼群和鹿群的关系:当狼群的数量增多时,雄鹿就会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狼群的进攻;而当狼群的数量变少,鹿群的生存威胁减小时,雄鹿就会为争夺牡鹿而进行激烈的竞争。
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和借鉴日本企业的合作模式。数千年来一直被看不起的“日本”很快从一个被欺凌被瓜分的弱国成长为列强,虽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成废墟一片,却又奇迹般地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性经济强国,着实让人钦佩。
f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其企业惊人的生产效率。有人怀疑这是什么东方魔力在起作用。日本人的高效率主要来自于他们的团队精神。在日本的大学,即便是同一年级,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是很生份的:如果有事要找另一个班的同学,应该站在门口请其本班同学把要找的人叫到走廊上来交谈,贸然进入他人班级是非常失礼的行为。表面看来是个礼貌问题,但深思一下,这大约可归究为团队领地默认。在中国大学则没有这层顾虑。上课之外的时间,其它班的学生也可以进入教室内一起学习或聊天,根本不必考虑这是别人的地盘。在课程学习的方式上,日本大学的许多作业、课题都是通过把全班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选举小组长,由组长对每位组员进行任务分工,然后大家根据分工在学校共同完成作业,比较注重团队协作。在中国,大学课程多以理论为主,布置的作业大部分都要求学生个人在课后单干完成,比较注重个人全能,根本不考虑协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