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分类:(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7
f(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三)历史法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步骤:收集资料、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析。
(四)实验法分类:(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第二章中学课程专题七中学课程
◆考点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考点2:课程的分类
分类标准组织方式
课程分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
塞)综合课程
课程特点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实施要求
设计开发主体
活动课程(杜威)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参与。
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考点3:课程理论流派
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论(经验课
程)
社会中心课程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杜威、克伯屈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