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设备管理研究历史
设备管理是在设备维修工程学和综合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包括设备维修,还包括前期管理、现场管理、润滑管理、故障管理、精度管理、备件管理、技术改造管理以及其他各种专业管理。国外设备管理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事后维修阶段(1950年以前)事后维修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才进行的维修,他是最早期的维修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充分利用了零部件或系统的部件的寿命,但是由于是非计划性维修,一旦出现重大设备故障,就会对正常的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没有形成清晰的设备管理概念,设备维修代替了设备管理。二、预防维修阶段(195060年代)Preve
tiveMai
te
a
ce简称PM自二十世纪50年代始,人们对设备的磨损机理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设备磨损规律见图1)
为了使每个机件都达到安全可靠,维修工作就必须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从而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这种维修体制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非计划停工,将潜在的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其局限性体现在维修工作量大、针对性差、好耗时多、费用高,而且可能因为拆装埋下一些新的故障隐患,降低力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这一阶段形成了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预修体制(包括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预防维修体制两大设备管理体系。三、生产维修阶段ProductMai
tai
简称PM(6070年)六十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此种体制,它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他有时候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四部分组成。他的优点就是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更贴近企业的实际,也更经济。另外为了提高设备性能,在修理中队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随时引进新工艺、新技术,这也就是改善维修。生产维修体制的提出区别了设备维修与设备管理,丰富和发展了设备管理的内涵。四、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阶段(1970后至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英国设备工程学思想和日本全员生产维修体制TotalProductMai
tai
简称TPM的提出,其他国家也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设备管理模式。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美国的后期学、由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和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a美国的后勤学美国的后勤学起源于军事部门,它的主要思想是:第一、可靠性和可靠性维修;第二、一个系统应包括基本设备和相应的后勤支援两部分。后勤支援包括测试和
f辅助设备,配件和修理更换件,人员培训,器材储运管理,辅助设施和技术资料等。由于该理论的侧重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