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三、教师的人格特征第一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第二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去精神第三心胸开朗,兼容并包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1师生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六章1课程
课程概述
12
f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4课程理论2课程目标
13
f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二、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3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2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