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余心之可惩”。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四、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一、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310
f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
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
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
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
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以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
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
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
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
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三、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
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