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
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410
f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①替:废弃。(王朝兴替)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③嫉jí:忌妒。(嫉贤妒能)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长逝)⑤不群:卓尔不群。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⑧尤yó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⑨岌岌jí:山势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⑩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⑾昭zhā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⑿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⒀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⒁惩ché
g:挫败。(惩恶扬善)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教学过程:一、检查第一部分的背诵二、第二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分析: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
510
f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