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吃饭,对于科考队员们来说,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考察队准备了“航空餐”,可每一盒都冻得梆梆硬,加热需要一个半小时;用水得用铁锹挖雪加热化水,等到烧开需要一两个小时。一顿饭下来,需要三四个小时,为节省时间,队员每天最多只吃早晚两顿饭,工作忙起来时,经常只能吃到一顿饭。而一个多月里,顿顿航空餐,千篇一律也让大家吃得老想吐。然而,由于准备的煤气不足,在最后一段时间,只能靠一只电热壶烧水喝,连“吃得想吐”的航空餐也吃不上了,只能干啃饼干和方便面。在南极内陆,由于用水非常困难,日常洗脸,洗手,洗头等都成了问题,为此,张胜凯出发前就剃了个光头,在2个多月的南极内陆考察期间,张胜凯没能洗澡,一两个星期也只能用湿毛巾擦一下脸。
在通向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沿途,有多个冰裂缝发育区。冰裂缝深不可测,曾经有些外国科考队员掉了下去,再也没能出来,永远留在了南极。这次,张胜凯也差一点被冰裂缝吞噬。2004年12月下旬的一天,当张胜凯在雪地车附近工作时,曾一条腿掉进冰裂缝,幸亏那条冰裂缝不宽,张胜凯当时比较冷静,没有慌张,最终安全爬了出来。
经过29天的艰苦行军,终于到达DomeA区域,首先要进行寻找DomeA最高点的工作。DomeA最高点并不
10
f是我们通常想象中的是一个明显突起的顶点,相反,DomeA最高区域是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区域,肉眼根本分不出高低。DomeA区域海拔4000多米,气温达到零下40多度,气压只有500多百帕,含氧量极低,他扛着十几公斤重的仪器,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大口大口的喘气,这样在外面工作一、两个小时后,手、脚、脸部都冻的麻木了,当随行的央视记者把摄像机镜头对着他时,他的嘴唇竟冻的直打哆嗦,讲不出话来。接下来的几天,每天白天他都要在外面工作,采集数据,每天晚上都要处理当天采集的数据,几乎每晚都要工作到凌晨4、5点,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经过8天的艰苦工作,共测绘了DomeA最高区域70平方公里范围的地形图,确定了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准确位置,为我国下一步在DomeA区域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及建立第3个南极考察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82009年,张胜凯参加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参与南极内陆昆仑站建站。他是内陆冰盖队中唯一的一名测绘人员,主要为建站提供测绘与导航技术支持,同时还承担着监测冰川冰盖变化等科考工作,并为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即将建设的中继机场做地形测绘。
在南极内陆冰穹A建站,是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