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技术等,成功研制了两套不同应用目的的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设备,并在南极地区成功架设运行3年以上。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其中已授权专利1项。
领衔研制的低成本高可靠极地遥感无人机技术,2014年先后在北极和南极成功首飞,其中于2014年12月在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成功飞行7个架次,首次获取整个地区的三维高清地理数据。该工作在201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得到报道:“我遥感无人机南极成功首飞”。这两次南北极成功飞行宣告我国极地遥感进入无人机时代。2015年9月,第二代极地遥感无人机在北极黄河站航飞大获成功,A冰川的三维图像成功获取。
8
f三、张胜凯(武汉大学)
20022003年,张胜凯参加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闯入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格罗夫山区,在我国,也是世界上首次在南极格罗夫山区进行大范围的遥感测图。在海拔2000多米的冰盖上,冒着零下30多度的酷寒和冰裂隙随时崩塌的危险,成功埋设了8个永久性中国测绘标志,测定了8个GPS大地测量控制点,绘制范围达8000平方公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在该地区布设控制点最多、控制范围最广的国家,在国际上首次测绘出格罗夫山区的地图,为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区进行地质、陨石及冰川学等多学科考察提供准确的空间信息基础,对于维护我国在南极的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42005年,张胜凯参加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前往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区域进行科学考察,主要负责测定南极冰盖最高点、内陆冰盖队的导航、测绘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地形图及冰川动力学监测等任务。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DomeA的最高点,为我国在DomeA区域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及建立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做前期调研。
在内陆冰盖队从中山站出发后,张胜凯白天要利用GPS导航仪进行导航,引导车队前进。在中午修整时,他协助机械师为雪地车加油。晚上宿营后,他同队友一起对雪地车除冰,为雪地车加油,从发电仓扯电线至各个车头和车厢,挖雪化水做饭,搭建临时厕所,等完成队里的各项公务工作以后,他还要进行高精度GPS观测,以监测东南极的冰盖运动,
9
f然后整理当天的资料,处理数据,经常要工作到夜里2、3点钟,往往是队里最后一个睡觉。
在严寒、高原环境下奔波,对科考队员们的身体和意志都是一种严峻考验。平时,队员们宿营时,睡在成员舱内。但由于缺氧严重,大家都感觉喘不过气来。张胜凯睡在上铺,更是觉得难受。没办法,他只好睡到成员舱的地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