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之重。1985年2月,我国在南极的乔治王岛南端建立了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实现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从无到有”。1989年2月,我国在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的拉斯曼丘陵地区建立了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实现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从小到大”。而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则是以昆仑站的建
11
f成为标志,不仅标志着我国已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还成为继美、俄、日、法、意、德之后,在南极内陆建站的第7个国家。昆仑站建成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我国南极考察队。他指出,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必将拓展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领域和深度,这是我国为人类探索南极奥秘做出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2010年及2011年,张胜凯两次参加我国北极黄河站考察。黄河站为我国北极地区唯一一个考察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为了研究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冰川运动特征,探索其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张胜凯利用GPS技术和冰雷达测量了冰川运动速度和冰下地形,为深入研究北极冰川动力学提供了分析依据。
12
f四、王汝建(同济大学)
王汝建教授长期从事我国北极和南极海域的海洋地质学和古环境的考察和科学研究,自参与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研究工作开始,他于2003年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他所领导的团队成员分别参加了中国第三次至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并将于2016年夏季派员参加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为中国的北极海洋地质考察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我国北极海域的海洋地质和古环境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成为国际北极古海洋学与古气候学研究中的一个亮点。王汝建教授还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4月参加中国第二十三次南极科学考察,并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成功采集到多个湖泊沉积物样品,为东南极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他的团队成员还分别参加了中国第二十九次至三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半岛,普里兹湾,罗斯海,南大洋西风带开展古海洋与古气候学研究,已经获得了以一些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已经被《文汇报》《科学时报》《中国海洋报》和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
王汝建教授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重点项目,作为学术骨干,同时参加国家“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20122015年度北极海域海洋地质考察和南极周边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