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极地现场考察工作足迹广泛,成绩显著。格罗夫山考察。20052006年,程晓为开展卫星遥感的地面验证,奔赴南极内陆400公里处的格罗夫山地区。这里被称为暴风雪频繁、裂隙遍布的“魔鬼地带”。他历经艰难险阻,在冰盖和陡峭的岩石露头上安装了11台雷达角反射器,为卫星在地面安装了“对话装置”,实现了对极地复杂冰川运动的连续监测,成为我国极地遥感开创性的大事件。测绘冰穹A。20072008年,程晓带领测绘小分队克服高寒缺氧、软雪带等重重困难,采用创新的“后处理差分GPS”技术成功快速地完成了在冰穹A中心区域(海拔4000多米)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的选址测绘任务,在冰穹A地区驾车行进1000多公里测绘了400km2的高精度冰盖地形图,为我国2008年底启动建站提供了急需的基础数据,该成果获2012年国家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程晓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同时考察过格罗夫山和冰穹A两大内陆地区的科学家,对南极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此外,2013年起先后三次进入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和格陵兰地区考察,深入了解北极地区。2、极地科研工作硕果累累2004年程晓参加工作时,欧美科学家已成功将卫星遥感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两极研究,而此时我国极地遥感研究还几乎出于空白,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落后的原因之一。程晓立志改变这一切,先后开展了雷达干涉技术南极冰流速测量
5
f(2004)、全南极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地表覆盖制图(2007)、极地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2008)、南极冰架崩解探测(2010)、极地海冰实时监测与船舶导航(2010)、北极航道航运环境评估(2012)、极地遥感无人机(2013)以及极地监测微纳卫星(2014)等研究工作。
上述研究方向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引领了我国极地遥感学科的发展,代表了我国极地遥感研究的最高水平,使我国极地遥感行业实现了以下4大转变:1从局部地区的遥感数据应用发展到整个极区的大范围遥感制图;2从静态测量发展到连续过程监测,实现了对冰架、海冰这类快速变化对象的连续监测;3观测方式从单纯卫星数据应用发展到星天地一体化,极地监测微纳卫星、无人机航空遥感以及极地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都获得成功;4遥感技术在“雪龙”号极地航行保障和北极航道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切实服务国家战略。
程晓不仅仅做自己的研究,还非常注重国内相关领域水平的整体提高。“十一五”以来,程晓直接参与推动了我国在极地遥感领域3个重点研究项目的设立,包括2r